从餐桌、茶几到地毯

还在琢磨装修。

因为各种必要不必要的功能区域的增加。搞到客厅非常小。认真回想我们的日常行为,沙发是几个月都用不了一次的家具。加上做了排储物凳。所以想取消沙发。客厅也改成餐厅功能为主。吃饭还是年年吃日日吃的。于是把餐桌放到客厅的中间。配套的餐柜或矮柜贴墙。

说干就干。今晚就把餐桌移到中间测试了一下。那个巨型的体量把我惊到了。不过比茶几高了20几公分而已。好像在客厅里放了块巨石。

想想常见的这类高度桌子的使用场景。会议室。iphone引领的各类手机品牌店。还有餐厅包房。会议室因为是开会,所以用桌子填充的做法是必须的,加上仅仅作为开会功能,不会作其他用途,功能单一,人除了开会不会长时间逗留,这种摆放是完全没有毛病。手机店则是为了手机展示,用这种人刚好能拿起、使用手机号的高度的桌子。而且这些高大上的店通常层高都很高。桌子的高度不会明显压缩上方空间。另外就是在这些店里人都是站姿,桌子始终比人矮。餐厅包房也同理,力求房间大一些,层高高一些,桌子相对空间来说小一些,压抑感就轻一点。

所以为什么客厅用茶几。那是因为客厅是人频繁活动、沟通交流的场地,需要通透与开阔的空间。基本原则是四周高中间低。我今天餐桌上去的时候,四周是沙发、矮柜,餐桌才是最高的。这种摆法显然是有问题。但如果换成地毯就很好,而且还能进一步打开空间。这时地毯也可以看作是家具。

一番乱涂乱画乱总结后,又想了新的摆设方式。明天再折腾。

西汉铜熏炉

昨天去南越王墓博物馆看《齐鲁汉风》,是汉代诸侯王系列展之三。里面有个铜熏炉。

某人看到这张图片说,怎么还有USB口?

铜熏炉在博物馆的存在感极低。其实非常有特点。这个熏炉恰好可以跟南越王墓出土的几个铜熏炉呼应。

这个四宫格,像火锅,又像鸡尾酒,可以有多种搭配,产生不同的香气。

忽略南越王墓“豆”形熏炉的下半部分。我理解的铜熏炉的特点是,几何造型,薄壁,线形镂空图案,惊人的现代。跟当时热衷使用动物形象的器物截然不同。跟陶熏炉那种厚壁、几何形孔洞也不同。跟西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博山炉也没有相似性。

铜熏炉的薄壁,是来自金属良好的延展性,线形镂空图案,是为了缓慢释放释放烟雾。

陶器的熏炉,很多时候也标香炉(英文都统一叫burner),我想差别就在释放烟雾的量。马王堆汉墓有一个,标着陶熏炉,可惜这么好看的熏炉不能单独使用,要加上一个竹罩子。就是为了控制烟雾排放。因为陶器是成型后切割,无法实现像金属一样纤细的镂空。

但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博山炉,因为它反映了升仙、长生不老的时代风潮。从重峦叠嶂的仙山,到龟、仙鹤,这些造型都跟神仙思想脱不开干系。

博山炉是汉武帝时代兴起的(前141年—前87年在位)。按南越王赵眜在位的时间(前137年至122年),也算是同时代的人物。墓里没有博山炉。倒是有同样造型的瑟芮。

至于为什么会突然变成泪滴形,知乎有一个答案解释,可能来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家居

最近都在琢磨装修房子的事。找了各种渠道各种资料,都不是很理想,费时费力。昨天突然想到翻杂志。现代人,都忘了有杂志这么好的东西了。

于是上了某成之前发给我的杂志网站,下了一堆杂志。but都是欧美的。没有日本的。

到晚上说起这次,他问我,现在欧美和日本的到底有没有差别?

这种问题,真是。我当即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气候……今天上来看看上次逛宜家那次都写了写啥。啊哈。再更新一点认知。

日本人虽然喜欢收纳,但是整面墙的柜子不是主流,因为他们可以收在榻榻米下面。日常柜子都是五斗柜之类1米上下的柜子。那还是地震嘛,东西放那么高砸下来就不好了。另外也是他们的空间小,如果墙面都是柜子会缩小空间,加强紧迫感。同样是因为空间小,他们喜欢空无一物的白墙。而不是欧美人,要把空间塞得满满当当。哪怕白墙也要挂上缤纷的照片。怪不得宜家第一次进军日本失败告终。

日本人的厨房也不太爱用吊柜。身高摆在那里,不好用嘛。身为腿短星人,我也不喜欢这玩意。——说起来这也是高柜或整面墙的柜子不适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