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1.
在坪洲天后宫,管理员大叔突然跟我们说话,介绍每一个物件的年代来源,很多木雕工艺已经失传。200多年的鲸鱼骨,沉香,供品桌上的木雕,门匾上的木雕。以海为生的地方,龙的意向无处不在。

后来还是说到钱上去。本地只有莲花宫、车公庙、观音庙是赚钱的。寺院管理以招投标形式外包。现这老板是生意人,高人指点行善积德投的这座庙。夜里包给专业保安公司2万5,加上其他费用每月3万多。一年30几万就是白白花出去。功德箱的钱则由华人庙宇委员会收走。说到这里,突然觉得怪怪的,神话破灭的感觉。虽然明知道箱子里的钱必定会在某个时刻开启被人收走。

2.
中环码头下来偶遇市集。milk杂志主办。就在摩天轮脚,新鲜,顺路逛进去。也不知道是这几年市集越开越多,还是我有特异功能,总能撞上市集。

市集被打造成一门生意,而不是生活方式,或以物会友的社交方式。商场靠举办市集聚集人气,杂志传媒靠市集拉近读者的距离,也拓宽自己纯粹出杂志卖广告的单一经营方式,加上音乐节、设计周,市集都是配套附属物。

在milk market,我没见到200块以下的单品。还算逛过一些市集,我的理解是手作、价格低、制作者与购买的人面对面交流。我也知道所有的市集都在往商业化方向发展,制作者不限于独立制作人,可能是团队,靠市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实际的销售可能在网店,也可能另有实体店。但是香港这个市集,太洋气。我还是喜欢那种不紧不慢、固定周期、只作消遣的市集。

3.
诚品书店,陈绮贞新出的摄影集《背对哈瓦那》无处不在,之前看人吐槽苏州诚品按姓氏排书,让陈绮贞、陈丹青、陈映真做了邻居。在香港诚品,陈绮贞成了百搭款,可以和阮义忠搭,也可以和童书搭。

偌大一个杂志区。日本杂志多,台湾杂志多,欧美杂志多,大陆杂志也有一席之地。唯独本土杂志稀罕,缺了香港视角。买了本貌似本地出版的《the good life》,回来研究一下,不过是法国杂志的引进版,内地也有出简体版。出国买made in china的喜感扑面而来。

4.
香港人走路最快,手扶电梯最快,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上菜速度应该也是最快,虽然在此之前可能已经排了一小时的队。内地只听说过吃正式餐厅排队,在香港,喝糖水排队,买饼干排队,吃牛腩面排队,喝碗粥也排队。店小人多是一回事。香港人对传统美食的认可也好,几十年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精神也好,都值得敬佩。

不过香港真心人多。他们就像满街的叮叮车,面对面开过,近在咫尺,却总能保持安全距离。逛商场如此,挤公交如此,吃饭排队也如此。当然人和人之间没有叮叮车控制得这么精确,偶然不小心碰上,立刻就蹦出一句sorry。

香港是一座陡峭的城,人多,山多,高楼更多。香港像一个塞满了筷子的筷子筒。叮叮车是双层,巴士是双层。可以的话他们能把一切公共交通工具都做成双层三层四五六层。变形金刚若到了香港也得有一个双层巴士的形象。连谷歌地图在香港,都要多一个楼层分布的侧边栏,只看平面是不够的。要找的那家店,可能隐藏在楼上。

5.
香港人服务精神之精髓,不是他们有多热情周到。是他们总能抓住顾客心理,在该热情时热情,在发现顾客有心理抵触的时候立刻改变进攻策略。一旦客人决定了购买的物品,哪怕前面耗费了再多时间,二话不说带你买单。绝无死缠烂打,死马当成活马医。甚至我说要退货,当下就给我办好了。这才是成熟的消费社会。

6.
传统的店铺周日节假日都关门大吉,连传说有30间餐厅的中文大学,都只有少数几间餐厅开放。跟游客挂钩的店则全年无休。金店和美妆店在购物区如星罗棋布,自己内部的产品摆得无处不在,正经牌子稀稀拉拉品种不全。游客越多,陷阱越多。内地人无处不在,普通话甚至要超过粤语成为主流。我要真普选的口号在城区已经绝迹,只有大学里还有踪迹。大fa好与大fa是邪教的摊子比邻而居,补丁和bug在一起也是有趣。这些都是这一回看到的香港。

hk香港中文大学,天人合一。手机直出

如果按米其林餐厅的标准,中文大学新亚学院的天人合一就属于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的景点,三星推荐。看过照片,有过想象,都不及现场美。完美的借景设计,阴天也不打折扣。

理发

我原以为终于在自己家附近找到一个技术过关价格便宜的剪发小弟,可以把自己的头托付此人,最后发现不过是空想。

那天头发剪到一半,剪发小弟忽然说,我升了首席。我反应慢,还问了句,什么时候。说完这句后悔了半天,不应该马上来句恭喜什么的嘛。一点都不会说话。
然而真正关心的问题其实是,那以后找你剪头发是不是会贵些了。我当时还是被心里的自闭内向脸皮薄占据了上风。再加上升价这种事情其实是必然,问了更有搭话嫌疑。就没说出口。
又过了一阵子,剪发小弟就自曝了,我以后剪头发就是98了。你办的是洗剪吹卡吧?只能打八折。你以后还会找我剪头发吗?
我笑而不语。
又过了一阵子,小弟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你办个综合卡嘛,这样可以打5折。本来是要2000块钱才能办的,我跟前台说一下,1000块钱就帮你办了,以后你在我这里剪头发还是按现在的价钱收。毕竟你也长期在我这里剪头发,我也不想失去你这个客人。
他这么一说我还有点晕了。我现在剪头发的价格是32,98打5折怎么就32了。为此还跟小弟讨论了一下。但是话题终究要转到交钱升卡上面来。

“你没钱的话,支付宝也可以,微信也可以。或者我帮你先垫着,下次再还我。”
“你吃一次夜宵都要这么多钱了,就充个卡而已嘛。以后剪头发做头发都可以在里面扣。”
“你每次给我发红包,还不如直接充卡。我现在剪一次要98,不划算。”
这后面半小时的剪发时间我就在充卡的安利中度过。“剪完再说”,我以为自己很克制很礼貌,能让人明白我想表达的是“我想静静”。半分钟不到充卡的安利再度袭来。

我为什么不充卡?一,我不会做什么头发。万一心血来潮想换发型我可以随时充值升卡,不过这种可能性极低。二,我现在卡里还有300多,再充1000块,光剪发,一次32那就是40多次。并不是不想占这个便宜,但一想到以后的40多次剪头发都在这种叨逼叨的恐吓下度过,那绝对是噩梦,想想都要哆嗦。
别说40次,光这一次就逼得我够呛。我多次转移话题未果。最后脸色都不好了。不是没想过撕破脸皮,或者就坦诚地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可我从一开头状态就不好,就没有进入有啥说啥谈笑风生模式。到最后,剪发小弟也要跪下来求我了,而我自己也憋到要哭出来,差点就打电话给家里人哭着喊救命。也怪这个小弟,剪头发技术还行,心眼太死。不懂我这种顾客的心理。

说回前面的价格计算,其实很简单,虽然这间店是连锁经营,所有的定价表面上都有统一规定,但是店铺和发型师都要拼业绩,为此可以任意改变游戏规则。充卡金额可以2000减到1000,首席总监的价格也可以98一下降到32。
我不是没坦诚问过小弟,我充一次卡你究竟能收到多少钱?上一次他的回答很官方,不是这个问题,关键是你剪头发实惠很多。但这一次情急之下他说出了,为我增加一点业绩嘛。

我也早知道按现在的租金物价,那么大一间店,32块钱的洗剪吹是很难维系的。何况我这个头发认真剪一次花个一小时是很随便的事,32块钱一小时的服务,会计数的人都懂。他不过是以这个日常需求招徕顾客,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开了会员卡,以后就能安安静静地剪头发。事情哪有这么简单,这个普通会员这是个开始。后面还有各种美容卡、综合卡、好人卡、移动卡、双卡双待。我也想,要是一直升到最高级别的卡,又买了最贵的服务,是不是就能远离各种安利呢。不会,这种店的生存法则就是不断地创造消费,不断地推销,永无止境。之前某推友一句“比起盲人按摩,我们更需要哑巴理发”得到无数转发,就是他戳中了大家的心。

在这个角度我也羡慕西方的小费制度。直接把钱给到服务你的人,让他明白自己的努力是能得到直接的回报。我给发型师发红包,也希望他明白自己的价值,不是做老板的赚钱机器。但是老板永远比你算得精。他可以通过充值的累计额度,升级会员的人数来分配发型师的收入。我发一次红包10块。少了我那1000块充值,可就不是两位数的差距了。

也有认识的同事在这家店消费。她倒是很看得开,反正我就剪最便宜的那种,他要说就说呗,我不理他就是了。这也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态。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到最后。反正我这个同事已经充了卡,换了发型。并且以她新发型和外貌的匹配程度,再换发型是迟早的事。一种销售模式的盛行,后面必定有一堆为它买单的顾客。我自己何尝不是一时贪小便宜开了卡。我这一次舍得花两三倍的价钱剪一次头,是仗着卡里还有钱。而那些充了几千块钱的人,就更加会肆无忌惮地花钱。

我之前认识一个技术了得的发型师,后来他开了一间店,在偏远的地段,我记得当时再怎么开卡剪一次头发都比32块要多。但他熟知我习性,从不推销。看他那些小弟也不是能推销的料。最后经营不善倒闭了。所以我佩服这家连锁店的老板,一方面他用低价吸引客人,一方面他又让员工卖命挣钱。在洗、剪、吹这个基础服务里,不断给你灌输开卡、省钱、更优惠的概念。让客人一步一步走上不归路。周边的美容美发店多如牛毛,人家就能屹立不倒。

而我自己出门前就已经知道不可能平静地剪完这个头。只带了200块钱充羊城通。甚至还想在剪头发前就去把羊城通充好,到时再叫我加钱做什么项目我就可以亮出钱包理直气壮地说,我一分钱都没带。剪个头发而已,要留那么多心眼,防人防商家到这个地步,累不累了点。但剪发小弟也不比我好到哪里去,连借钱给我充卡都能想到,可见老板给员工下了多少药。

这天又是风又是雨又冷,我剪个头发出来心情低落到极点,都没有力气迈开步子。但是,接下来我还要去去国医馆疗伤。半个月前我受了一次严重的伤,当时右下肢几乎不能动弹(还真是迈不开步子),活活在床上躺了三天。后来找到这家国医馆。接受了几次治疗,才慢慢恢复。其实也是间私人诊所,都是卖的服务,可他没有任何会员卡次数卡的绑定。相反,几乎每个客人治疗出来都会问,你们这边有没有会员卡什么的?我也问过。答案当然是没有。他家的价格是真心贵,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医保卡消费。

多亏这次治疗,没有安利,医生只需要用医术来拉拢我这个客人。突然有种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医生很健谈,聊天也没有任何利益上的需求,他说了很久太太和孩子,说到跟太太从认识到结婚两个月不到,缘分很奇妙,遇见对的人就可以迅速决定。早先跟人合伙开公司,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为了照顾家庭,回到国医馆上班。句句都透露出他很爱老婆很爱自己的家庭。我也终于回到正常模式,可以扯闲篇谈自己的工作谈谈中医和按摩。

但这毕竟是家诊所,客人都是万不得已才进去消费,不是日常需求。而且治病的专业和门槛也高过剪头发。至于同样的模式套在美容美发店可不可行,又多少人真的愿意为服务买单。没有人知道。答案在风中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