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笔记

我还在朝九晚五正经上班的时候,做的最后一个研究就是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那时就了解地产商有多狡猾,为了帮大家掩盖欲望,减轻购物的负罪感,把商场设计成公园、美术馆,举办画展,把雕塑、装置艺术穿插在商场的各个位置,以便大家以亲近大自然、看展览为由逛商场。

后来我跟某成说,我要把我的店设计成闺蜜家客厅的感觉,让大家进来,像去闺蜜家玩,而不是来买衣服,尽情地试衣服,看到多面的自己,不知不觉想把每一个自己都带进现实世界展示,让朋友同事亲戚情人看到原来你可以这样,统统买下带走。——这是一个本该在星巴克夸夸其谈的创业幻想。

后来我真的开了一间小店,从此就开始跟欲望打交道。

我们商场平日的高峰时段是下班时间的6点到10点钟打烊。我看着她们——是的全是女人,商场没有男装——从地铁站的方向进来,又往家的方向出去。有的人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商场,比闹钟还准时。她绝对比商场管理员更熟悉每一间店,衣服的风格,价格区间,新款上架。我周围朋友大都是克制的人,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天天出现在商场,无节制地买买买。所以当我开店的头几天,傍晚开始看着门口来来去去的人,毫不掩饰欲望的人,有点震惊。

白天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次跟闺蜜在工作时间出门,她说这些人怎么这么有空?不是她们有空,是人会找任何借口逛商场。这里面有抱婴儿的少妇,去附近接孩子放学的大姐,从隔壁医院打针回家的阿姨,在酒楼喝完早茶的母女,也有隔壁饭馆的服务员、外卖人员,很多甚至还穿着围裙工作服,然而只要是个女人,经过就要望几眼,就不能阻止她们对美的追求,对自己的一点点幻想。

有人站在十米开外观望店内的衣服样式,有人躲在衣架子后面、玻璃后面偷瞄某一件触动了她的衣服,也有人毫不畏惧直接进来搜寻一番一走了之。没有暗处,店铺的设计就是要让每一个客人更快更直接地看到进到里面。你以为你站着那里能收敛自己,其实每个人的眼神姿态我都尽收眼底。

一千种面孔带着一千种欲望,我以前从未有过这么切身的感受。“我就看看,不买”,是她们进来前最后一刻的内心设定。“我都不是来买衣服的”,几乎每个进店的人都会说这一句,我相信这是她们的真心话,是价格临近心理价位时最后的自我警告,也是最后的掩饰。这是一句咒语,说完仿佛就减轻了负罪感,可以大开杀戒。买完衣服她们又开始絮絮叨叨,“家里衣服太多”,“都不知道怎么处理”,“又要被老公说”,那是负罪感又升起时的忏悔稻草。但是什么都没有用,一切就是轮回。

虽然我抗拒消费主义,可是作为一个苦心经营的店主,我希望她们都进来看看我的衣服,你不曾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能演这个角色?说不定有自己未曾发觉的一面,试一试,说不定从此就打开一片新天地。

如果人生是一场戏,那衣服就是戏服。买衣服是每个人给自己挑选戏服的时刻。她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时尚白领?夜店辣妹?优雅少妇?青春美少女?运动达人?(此处应配图爱情动作片封面)。我们无法一眼看穿一个人对自己内在的评判,却可以通过衣着打扮看到每个人对自己外表的认识。这时就大可体会得体二字是有多难。她们总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明明是老大娘偏要扮青春美少女,明明是美少女学什么扮成熟?原来那个乖学生也想有一个叛逆的形象。内心里的自己和别人眼里的自己永远不能重合。

几个月后我结束了短暂的开店生活后小朱跟我说到建筑表皮设计,“有一种设计思想就是表皮是屏幕,是反映建筑性格的直接写照,是传达信息的快速方法。这种表皮无论是日与夜,透过新媒体,都能变化并展示出来”。这种突出自我的手法“在城市中尤为重要。”

衣服就是一个人的表皮,也只是表皮。

广州乡村半日

IMG_7053_副本

早几年,亮哥还跟某成在一个单位的时候,就邀请我们去他家过端午。亮哥家在白云区的一个小村子,端午节村里会组织划龙舟和聚餐活动。可惜那年我们早有别的安排,没去成。那之后,每到端午节,我们两个乡村文化爱好者都要关心一下他们村搞不搞活动。一直等到今年,才传来活动的喜讯。我有一个潮汕的朋友,他们乡下过年的时候会搞游神之类的民俗活动,但政府规定大型的游神(大概是几个村或镇合办)只能隔几年办一次。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

为了蹭晚上的聚餐,我们午饭都没吃就出发了。坐地铁到嘉禾望岗,再转一路接驳车。想着换接驳车麻烦,加上很久没骑车出来溜达,决定下了地铁骑车,还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嗯,我想象我们会穿过大片农田,远处是连绵的山,农田中间的某处有一片竹林,亮哥家紧挨着竹林。啊,青山,绿树……事实证明是我想太多了。地铁站一出来就是灰尘滚滚杂乱无章的大路,吸着尾气和灰尘走了大约一公里,我们进了一个牌坊,两边是超市、杂货店、小吃店、服装店、药店,大声播着小苹果之类的歌曲。等这段路过去以后,就到了工厂区,路越来越不好走。途中还有间屠宰场,运猪车进进出出,路面压得没几块好的,味道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消受。我一路觉得自己是脑子出了问题,会想到骑车。过了这段烂路,再走一段整齐些的工厂大路,到白云湖门口亮哥家的村子也到了。节假日,游客很多,游客多的地方走鬼也多,主要是卖水果。

跟所有城中村一样,亮哥家不大,但盖得很高,中间一个天井就是最主要的采光,没有阳台。四周邻居相隔不过几十公分,有窗子也形同虚设。6月份还不算很热(不然我也不至于想骑车),但是屋里完全不通风,温度比外面高几度,坐着都觉得热。亮哥的妈妈住底下两层,亮哥一家三口住上面的三层。算是分家,吃饭也不在一块。我们去到的时候亮哥的老婆正在看电视,当时热播的《好先生》,看了一段,里面讲述的是与当下的乡村八杆子打不着的文明城市生活。亮哥的儿子上三年级,跟村里的孩子出去白云湖玩了,处于放养状态。我们刚坐下来亮哥就给我们一人发了一支怡宝。我真惊了。过去家里来客人都要沏壶好茶,后来一次性纸杯代替了陶瓷茶杯,再后来茶也不泡了,直接喝瓶装饮料。这就是大家理解的现代文明?我们喝了饮料吃过水果,寒暄几句,就出发去白云湖。

村里正式的龙舟节活动是农历五月初一,应该是今年的吉日的,我知道番禺好几个村镇也是在这一天。而我们去白云湖看的龙舟大赛其实是政府行为,从5月底一直到端午节假期结束,每天都有龙舟比赛,或者叫龙舟体验,上下午各一场。是个男人就能上船。某成在亮哥带领下上了龙舟。我开始跟亮哥的老婆断断续续地聊天。

我前面说的对村子的想象也不能完全说不对。我曾经在讲座上听过一个同学的讲述。他是在白云区的村子里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的村子是诗意般的青山绿树小桥流水,长大后这一切都消失了。土地变成工厂。平房变成握手楼。为了出租,也为了将来政府征地获得更多赔偿。

在挖白云湖之前,亮哥家还有一亩三分地,种些果树。挖白云湖,政府征地,一下就占了好几个村的地。家里每个人到手3万块。这是一次性的补偿。村里最大的收入来自工厂的租金。这次龙舟节就有工厂的赞助。家里每个人每个月能收到村里500块钱补贴。大头都被村干部占了,村长能挣好多钱的,所以村干部选举也是各种黑箱操作,拉票贿选,“有请旅游的,有请吃饭的,投一票发500”,亮哥的老婆说起这些的时候就跟说隔壁堂哥家买了台新电视一样,都是日常小事。

虽然村子里广州市区不远,公交地铁都算方便,开车到市区顶多就一小时,比某些明明就到了清远佛山还死活要跟广州挨边的房地产楼盘好太多,但是像亮哥这样在村里生活的青壮年并不多。普遍现状是老人留在村子里,房子出租,年轻一辈都在城区工作生活,只在节假日或有酒席时回来一下,跟一年回一次家的农民工也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些村民之间的关系淡漠,甚至还不如本村生活的村民跟租户之间的关系。

亮哥是土生土长,他老婆也嫁过来十多年,是村里的原住民,按理说应该跟村里的人都很熟络。事实并不这样。在白云湖看龙船本村的人挺多的,但我没见到亮哥的老婆跟什么人热情地打招呼。相反,更多的时候是她悄悄跟我说那边那个是三叔的二儿子一家,他们一家人都搬出去市区了,然后讲下跟他们有关的家长里短。明明就互相认识,但从头到尾他们之间就跟路人一样。感觉我这个初次见面的人还亲切些。她还说起一个很近的亲戚,在酒席上闲聊问起亮哥在哪里上班,才知道大家都在一个单位。总结下来就是,既然不在一个村子生活,没有交集,自然就没有联络没有话题。划完龙舟后我们去村里聚餐,跟一对父子一桌,他们也是刚从同一条龙船上下来,我想都坐到一张桌了,又是同村人,总会有些话题聊,然而并没有,大家的对话一步都没离开这张餐桌,添饭上菜之类的,吃饱就散了。

同一家人的关系也不见得好。要不是婆媳问题,亮哥也不至于跟老人分家。龙船划出去一直不见踪影,村里的聚餐时间都到了,亮哥的老婆打电话叫老人帮忙占座,挂掉电话她说,我要是不跟我家婆说,她就不会帮我们占座。大哥就不一样,她心疼大哥,什么好的都留给他。但大哥也没有住在一起。清官难断家务事。当然后来实在等了太久放弃了占座跟了别人拼桌。

这龙舟划出去两个多小时,回来以后还带了一条龙标(就是小龙舟),全船女性。真是社会进步。听某成说,船划到了邻村,按传统仪式,来回绕了几圈,然后邀请对方的龙舟过来。某成上的是正经龙舟,坐了有890人,设人专门敲锣和打鼓,船尾有人专职放鞭炮,一饼大约50发的鞭炮,点燃以后扔到空中,噼里啪啦两秒钟放完,再点一饼,不停地放点。划到中间的时候那个放鞭炮的人不知道怎么不小心把整箱鞭炮都掉进了水里,马上对讲机叫水警送了一箱过来,后来某成说。龙舟回来后在岸边徘徊了好一阵,依然一刻不停地放鞭炮。龙船靠岸再放一个加长版,弄得周围乌烟瘴气。

我们站湖边等了太久等了太久,最后实在累得不行我找了个草坡坐下,亮哥的老婆怀着45个月身孕还一直站着,体力实在太好了。对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们家也要迎来二胎。

等到天都要黑了一船人才上岸。走回祠堂吃饭。在祠堂门口搭几个大棚,按村里1234,四个队各占一块,吃的都一样,分开只是为了更好认人。做菜请大厨,厨房帮手、上菜都是村里的大妈大婶,相当于志愿者。亮哥的妈妈也在那里帮忙。逢年过节村里搞活动,她们过去帮忙是约定俗称的习惯。在这里我才看到最其乐融融的场景,这些大妈大婶为了聚餐齐心协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特有奔头的感觉。菜端上来,满满三四大盆,盘的直径有340厘米,卖相一般味道不错,毕竟是识饮识食的广州地区。这就是全村人参与的聚餐活动了,一年里也就过年会这么盛大,这次的端午节也是几年才有一回次。五月初一村里划龙舟那天也有聚餐,但只限男丁。我老公去了,我就没去,亮哥的老婆说。

吃完饭回亮哥家,我们经过了他的出租屋,那是另一栋靠近村口的房子,村里的商业都集中在那一带,几间小吃店、杂货店、快递、菜档猪肉档。都是外地人在经营。楼下店铺,楼上出租给农民工。跟租客打了下招呼,我们就回到来时的屋子,在隔了一段距离的地方,这里住的全是本村人。外头出租,里面自住,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商量好的。但里头这些本村人见面也不是个个都打招呼。

我们在亮哥家稍微坐了一会,天黑以后外面起风了,屋里还是闷。看时候也该回家了。这次是打死都不要走来时那条路。看地图到黄边站的距离也差不多,决定改走黄边,这段是公路为主,路面状况是好很多,但夜里黑灯瞎火,一路各种大车,走得提心吊胆。还好最后都安全到家。

某成问我端午节的体验,那就是,你坐在龙舟看风景,看龙舟的人在岸上看你。

IMG_7073_副本

 

跟法国人练英语口语是什么样的体验?

1.从法国来中大留学的小弟,开学前在我们家暂住四天。是很帅,金发碧眼,但是没有我想象的开朗外向,不像我们理解的西方人,反而有一点点害羞、含蓄、不好意思。个子不高,1米6几,airbnb里显示他是德国人,所以我想象他有1.9米以上(讲真,当时我还在想是不是要跟他讨论尼采、歌德、叔本华),后来知道他是法国人反而见怪不怪,拿破仑在法国人里面也不算矮嘛。

他说,你们对我的印象是?
还是家里人机智,“wow,you’re so handsome”.

熟了以后我问他,你为什么会选择住airbnb,他说“to meet you”,听着是不是甜到心里。然后才说住airbnb更便宜啊,更local。

2.“如果你家里住进了一个法国人,那你家里就会充斥着那股香水味。”望着那支黑色的沐浴露,它、就是香味的宇宙中心,我想。刚开始我要编的是这一句。后来他说他的沐浴露在飞机上漏了,洗漱包也被弄脏了,所以洗了想晾干。于是我就让他挂在窗口的晾衣架上。从此,宇宙就变成了双中心。大家都懂的。
衣着?法国小弟的衣着真的普通至极。棉T短裤。甚至可能一共就两件衣服,对换着穿。有一天他赶着出门,衣服没干就直接穿上了。他有一件睡觉穿的棉T,破洞破得不堪入目。

3.我说为什么你选择来广州,而不是北京上海,他说因为他中文不行,假如他要去清华上学得通过中文B2的考试,因为也有中文授课。而中大没有这方面要求,全英文授课,对他来说更实际。正式开学的头一天下午他要去上的第一门课,就是中文的入门课程。也就是说可以边学边用,听起来不错。

4.我们听到的传言都是说法国人的英语都很糟,可是他英语讲得很好,虽然会有法语口音(我把自己听不懂的部分统一归罪于法语口音,当然法语口音也是我乱猜的)。他在中学里学的英语。事实上法国人的英语都很好,他们只是不愿意讲英语。“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被人发现自己跟人讲英语是一件羞耻的事。”一边说还一边作出万年嫌弃的表情。只有跟最亲密的人才会说一下英语。“但我不会那样啦”最后他补充道。
他在英国和德国都工作过,当然会英语和德语,说到西班牙语,他说这都属于他们的语言体系,跟法语非常近似,要学的话并不难,花一两个月时间就能学会。毕竟每个人都想到一次南美。
所以英语超烂的我大部分时候只是在练听力啦,尤其是西方人一旦话题打开就能不停说说说,我只负责捧哏就可以了。此处还是标题党。

5.一开始也是不懂装懂啊,聊些假大空的话题。这并不利于谈话。关键的地方不懂就要一问再问,人家会慢一点重复一遍、拼出关键词、换一个表达方式解释清楚、甚至上网找图片。同样他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会想要你解释。这都是很正常的嘛。不过还是有很多细节听不懂糊弄过去了。重要的是勇敢说嘛。

6.他对我们中国人很难拿欧洲签证感兴趣。某成给他讲了一遍。后来他又问来我,整个欧洲对他们来说就是随便串门的邻居,要理解确实有点难。我也是照本宣科:你还需要很多很多钱证明你自己……。他说要多少钱?“many many thousand yuan”。然后他说,那就是你们国家担心你们出去了不回来?我说不不不,是欧洲国家担心我们去了以后滞留不走。

7.过了两天才想起要给他一些广州的guide。我就是一个失败的房东。他说学校给了很多指引。我说也许你会想去宜家、迪卡侬……他说他们正打算明天去宜家,他说你喜欢宜家嘛?我说yes。他说自己是宜家的fan。我借了会员卡、蓝色大袋子给他。“你果然是宜家的big fan。回来以后翻到照片,从东站大瀑布前那条路上拍到宜家,“我和同伴都说我们走在去往斯德哥尔摩的路上”。
至于广州和法国的宜家有什么不同,他也说不上,都一样啊,食物都差不多,商品也一样。噢,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说到这里他打开手机里的视频,是购物结束买单从一楼上二楼那个购物车小电梯。wow,太神奇了。

8.我问你最喜爱巴黎哪里。他说每个人去巴黎都喜欢去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blabla……但他会选择蒙马特高地,当你在圣心大教堂的楼顶,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黎。还有就是塞纳河岸,没有什么比在夏天的晚上坐在塞纳河边更享受的事情。而这时我们都想到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9.可是任何一个法国人都绕不开埃菲尔铁塔。他之前在德国工作,来广州之前回了一趟法国,跟父母告别吃饭,然后拿出手机里拍的吃饭的照片,是在埃菲尔铁塔上面的餐厅。还有国庆日的埃菲尔铁塔,人山人海,朋友们都出来聚会,带上餐布带上食物,就在塔下面野餐。夜里还有焰火晚会。每天晚上,成千上万的灯点亮整座塔,如同天上的繁星,每到整点还会有灯光秀,说到这里他一边举起双手上下划动,嘟起嘴“嘟嘟嘟嘟嘟”演示灯光上下蹿动的情形。

10.在法国吃什么早餐?在早餐的餐桌上难免问些关于早餐的俗事。主食听起来不是很多,奄列、法棍,喝的有混合果汁、橙汁、咖啡、茶、酸奶。正式的法餐就是前菜(沙拉)、主食(鱼、肉)、饮品、blabla……,最多的时候桌子上同时有三个盘子。三个盘子,中国人笑而不语。还有我们时常黑法餐,巨大的盘子中间放两条菜。他说,nonono,我们也会装满满一盘的菜啊肉啊。可是人们都喜欢吃看起来美的东西不是吗。说完突然来了个神总结,“的确,我们喜欢美食、享受美食,花很长很长时间用餐,但对我们来说,吃了什么、摆盘有多美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餐时大家讨论的内容,是mind,不是food。”
“我们用餐前会说Bon Appétit。”然后我练了一句。他纠正一下,我再说。法国人在餐桌上面对面教你说法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哼。

11.圣诞节则是跟家人聚会,小时候会收到一大堆的礼物,现在长大后会送礼物给别人。还有圣诞树啦、吃大餐啦。大体上也就是普及了一下现在在中国人人都熟知的圣诞节过法。我突然问了一句,那今年将会是你第一个不能跟家人一起过的圣诞节咯。也许他误会了我的意思(但不要紧),这时,他从那个几十斤重的背包里翻出一瓶香槟,说这是他从法国带过来的非常珍贵的香槟,他会在圣诞节的时候打开。看着巨大一瓶香槟,我肩膀都痛了。可这大概就是他们法国人的浪漫。酒就是他们最重要的饮品。无论说到在圣心大教堂的楼顶、在埃菲尔铁塔野餐、还是圣诞节,任何时候他都会提到酒,“这时我们就会喝香槟、红酒、或白葡萄酒”,美食靠后,美酒第一。

12.有一天早上完给他做了牛肉丸面。他吃了有半个小时,“你是不是不喜欢吃”,我说。“不,我非常喜欢。事实上,你是个烹饪的天才”。所有这些话听听就好。后来聊到别的话题翻手机照片,他还给这个早餐拍了照片,于是我们顺便又看了一下这个面,”你看,这里绿色的青菜、白色的鸡蛋、红色的西红柿、黑色的牛肉丸,黄色的面条,这个颜色的搭配太棒了“。然而最后也没说出这个面的好吃点来,果然都是看颜值的。当天晚上他去宜家还是吃牛肉丸,可见我这牛肉丸也不过如此嘛。

13.他会一脸认真地问“what is your dream?”我跟他解释,然而还是没表达清楚,他误会我想开一间茶室。然后就一直跟我说茶室这件事。巴黎有三成(还是七我忘了)的茶室都是中国人开的。在巴黎喝茶,一小杯茶要15欧到上百欧,当他说一小杯的时候用拇指和食指比了一个大约5厘米的高度,而且是没有续杯的哦。那咖啡呢?他又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下,这次更小,3厘米高,2、3欧就有了。
他说自己喜欢喝茶。说到咖啡,他反而摆出一种可有可无的表情。知道黑茶绿茶,浙江龙井,也知道云南普洱。但对他来说最吸引的恐怕还是花茶,不是玫瑰、不是菊花茉莉,而是千日红,泡开以后舒展成一朵盛开的花,浮在水里非常绚烂非常美的那种。可他并不知道我给他喝的是红茶。

14.一个人用餐的时候他会拿出kindle。我这个世俗的人第一件事就是瞄瞄他用的是哪款。他的kindle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小说,World War Z、哈利波特、间谍类如James Bond都是他喜欢的类型……还有一堆我不了解的书。哦,对了还有孙子兵法。没听错的话,他说自己拥有6000本书。对不起,这时候我并没有配合作出一个大大的惊讶的表情,“six、o、o、o”,他强调。6000本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什么天文数字呢?除非你是大学教授,某方面的专家、研究者、作家?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年轻学生会有这么多书。
我惟有适时地掉一下书袋弥补自己的无知,推荐了《寻路中国》,《再会,老北京》和《少林很忙》。有点糟,这都是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不过这也是西方人看中国的角度,不算太坏。

15.有一天晚上我们聊天完各自回屋睡觉,他进了屋,又突然想起什么,“Oh,one more thing”,他转过身微笑,“Good night”。真心觉得他们之所以有魅力,除去外表因素,是他们真的尊重女性、礼貌、赞美的话滔滔不绝。最开始见面的时候三句话离不开谢谢、道歉和you’re very very nice。这真是我们这么含蓄的东方人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