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笔记

8月底去的新加坡,烂尾的游记,手机里的照片

听厌了花园城市,想象中的新加坡是个巨型地产样板展示区,新加坡完全不是我向往的目的地,相反,曾经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踏上这片土地,近几年才稍微扭转偏见,冲着机票便宜、不用转机、近、作为一个短期目的地也还能接受,就走了一趟。某成说这是我们最后一个去的“华人地区”,事实上几天里见到的华人实际占比不超过一半,也许随着华人与其他地区人的结合,二代三代,早分不出哪里人。这里是亚洲中心,中、西、东、南亚、欧洲人,还有很多分辨不出来的人,都聚在一起。任何人种出现在街上都不突兀。中文的使用场景相当低,大多数时候都是别人看我们应该是中国人,试讲两句普通话,才好意思开口。如果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去现代城市,那大概也会惊叹花园城市、干净有序。现在看,这个城市有点旧了。殖民者留下的建筑、各族裔聚居的区域、没你以为那么多高楼的市中心,更别说90年代设计的商场,根本比不上国内日新月异的购物中心,种种混杂在一起,这不是人造模型城市,也不是腾空出世的现代化国家,就像我们在福康宁公园偶遇的嵌满墓碑的围墙,一块块墓碑延伸到山顶,那时一个个生命来了、回不去、永远留下来了的实感就涌上来,比刚刚逛完的超高展陈技巧的博物馆真实得多。即使传统中国家长的、拔苗助长式的极权饱受争议,仍然有这么多人因着各自的缘由背井离乡在这里工作生活。在摩天轮上遇见的印度老太太说,我儿子和儿媳妇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言语中有一种自豪感。哪天泰国运河真的开通,新加坡的地理优势被削弱后,还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吗?回来后我对新加坡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博物馆
第一站是新加坡国立博物馆。讲真,在暴晒的东南亚,没什么比逛博物馆更舒服的选择了。何况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区的快捷方式,虽然是官方视角的。博物馆建筑有新旧两部分,这种新旧结合的建筑在当地还是蛮多的,算是保育成果的一部分。旧馆一楼的李光耀个人馆、旧观二楼的新加坡独立后成就展厅,和新馆二楼的新加坡生物馆(只有图片、视频的介绍,没有实物),都可以粗略逛。重头在新馆一楼的新加坡历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如今被称为新加坡的这一土地的历史。从过去的荒蛮之地,马来地区的一部分、封建中国的附属国,到15世纪被葡萄牙人统治,18世纪葡萄牙衰落后又被英国殖民,二战英国人被打败日本人迅速占领。这里面最关心的当然是华人命运。撇去明朝什么的不说,华人开始走上这片土地也是在英国人开拓之后,大量劳动力的需求,吸引来福建广东一带的人。真正让新加坡走上世界舞台的还是英国人,要把开埠的英国爵士莱佛士和李光耀放在一起比,那肯定还是莱佛士影响大一些,谁敢说新加坡有今天不是当年英国人留下的余荫。Raffle Hotel、Raffle City、这些以莱佛士命名的地标随处可见。想起来跟香港惊人的相似,“华人建立的国家”,那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李光耀自己也是在英国受的教育。某成形容得好,新加坡就是一个香蕉人。中文仿佛成了华人间口耳相传的暗语,博物馆这种普及知识的地方都是全英语说明,中文和其他语言待遇一样,打印了一个小册子在展厅门口领取,自行对照阅读。但博物馆使用了大量先进手段,音频、视频里的英文就无法覆盖。苦修了大半年的英语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也不知道该开心还是不开心。

忘了说二楼还有一个日据时代的展厅,没记错是专题展,感受一下日本人占领后从教育、文化、生活全面刷屏的高效统治。日据时代只有短短3年,但今天日本人以另一种方式活跃在新加坡,公众场所见到日本人的几率相当高,购物街上占据优势地位的日本商场,还有粗浅的的观光看不见的其他领域。

国立博物馆就是集大成的地方,布展、灯光、实景还原、动画、音频、各种叙述和表达,连玻璃都格外通透,拍照一流。后来我有点小人之心地想,狮城没有多少有分量的展品,所以这么用心地通过各种手段来表达过去,这么珍重地对待每一个展品。这跟年初逛的南京博物院刚好相反,几千年来的好东西被乱堆一气,毫不讲究。商店的文创产品不够好,餐厅里都是西式的餐点,炸鱼薯条和汉堡,咖啡不错,甜点没试。但要补充能量也没更多选择。

剪发
饱受国内美发店摧残的我,痛下决心每次出去外都要体验一下当地的美发业。这回在新加坡,特意安排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剪头发。是在乌节路一家商场里的日本店。道听途说日本人的发型服务是最好的。而且我看过太多日本影视剧里的发型师,每个角色都会在心里停留很久。试一次日本服务算是我的小小心愿。

面积不大的一间店,铺租必定是贵的,空间很紧凑,白色系的装修,不浮夸,乱中有序。大约10个人上下,一个前台、五个发型师、三男二女,三个助理,二女一男。工作日的白天,没有坐着闲聊的人,每个人都在忙,助理主要是协助发型师做染发、烫发一些的过程性工作,不洗头。洗头由发型师完成,总监可能除外。其中一个大叔型日系男发型师大概是总监,同时给3个人做头发。两个女发型师,正好一个长发一个短发,短发的顾客都是短发女生,这有点おもしろい。我的一个观察,越是发达的地区,越多女生留短发。某种程度来说是女性的社会地位高的体现,一来女性在职场工作繁忙短发更易打理,也显得干练,二来女性自信独立,不需要长发取悦男性,清楚什么东西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给我剪头发的发型师看外表大概是华人后代,会讲普通话,但是口音很重。他问我之前有没有来过。我说我第一次来,是来这边玩。然后他问我从哪里来?“中国”。“中国哪里”。“广州”。后面就没有话了。这次出行跟人交流过几次,都是广州一出话题终结。我想他们心目中的答案是上海,再不然是北京。其他都是问号。

剪发从55到85新币,跟国内比当然贵,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型店,价格不上去是没法经营的,不然就会出现开会员、附加服务。把基础的剪发变成变相的低价引流产品,不出售其他服务无法生存。本应该是放松的时刻,被弄得越来越紧张。另外,在这样发达的现代城市生活,形象也是必要开支,无论男女,换个发型、染发烫发都是很日常的事,是爱自己也是尊重他人。换言之,足够多的客源,多样丰富的需求,合理的定价,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教堂
真的很佩服欧洲人,他们在殖民地留下的教堂,至今都是当地的热门景点。这是异域风情,也是某个时期先进文明的一种代表。最最紧要的是好拍照,女生拍照圣地。同时这片区域,往往到今天仍是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排名最前的圣安德烈教堂,就在地铁站city hall,周围有国会、最高法院等国家机构,也有时髦高格调的购物中心,遗留下来的殖民建筑还被改造成文艺商场,里面是放老电影的电影院、情调餐厅,由旧的国会和最高法院建筑改造的美术馆正对着教堂。

我没去过欧洲,但也看过不少殖民教堂,大都不过耳耳,新加坡这一座也是不过如此,可它如此醒目和上相,因为纯白色涂装。我就随便下个结论,彩色涂装是殖民建筑最喜爱的外立面做法。廉价、简单、好操作、显眼,涂料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可在欧洲,哥特教堂都是石头做的,并是通过大量的雕塑来摄人心魄。跑偏一下,看了这么多教堂,我仍然觉得广州石室最美,虽然不能和欧洲雕像林立的古老哥特教堂比,石头材质,简洁许多的石室,实际一点都不含糊,有哥特教堂的所有经典元素,省略了密密麻麻的雕塑后,还原了建筑本身,而不是圣经故事的载体。圣安德烈教堂并非不值一看,这座教堂由英国人设计,又不那么英国,大致布局和外形是哥特式,屋顶用了木梁架结构,压低了内部空间,但省略了飞扶壁,侧立面也能很好地展现拱窗序列,令建筑整个外立面有形式上的统一,以及放大突出的小尖塔,很难让人不想到伊斯兰建筑。于是再反过头来想,哥特教堂的形成,本身就是欧洲人东征时受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几何纹样、通透的建筑内部、光线、尖拱、彩色玻璃等等等等,几百年后教堂来到新加坡,又跟伊斯兰有了丝丝联系。建筑就是历史本身。

人造景观
摩天轮、人造瀑布(云中森林)、天空树,固然本身就是景观,特别是瀑布和天空树,但本质上都是向外观看的景观,也就是借景,在高处观看新加坡的城市景观,他们自认为最拿得出手的东西。在网上点评如何激动人心的天空树音乐表演,亲自看一回,可不就是人造灯光烟花。滨海湾花园的人造瀑布之外的另一个大温室花穹,号称是个世界大花园,逛过一遍后,伪植物专业人士表示,这就是一个把地球上相似纬度、相似气候条件地区的植物摆到一起的花园,好在新加坡本身地处东南亚,气候条件好,植物品种多,尤其开花植物都很鲜艳,很容易营造出奇花异草的感觉。你要问这个滨海湾花园真的生态循环纯天然无污染,我觉得这就是个笑话。对不起,我们抱着来都来了都想法,逛了这几个主要景点,丝毫没有受到感动,也可能是价格不便宜还没超出心理预期。总之这些人造景观,处处散发出一种人类征服了地球的自大感。

夜间动物园同样如此,我一直怀疑以动物习性为前提、昏暗灯光下、打着保护动物旗帜的参观方式对动物的影响。这不过是为了给人类另一种感官体验设计的娱乐。能让人在远距离看见动物的亮光、大声播放讲解的游览车、人类的大声喧哗,还有一些动物的生活区域和闹哄哄的入口区完全没有隔开,只通过广告画和地形高差来分隔,声音完全没有阻挡。总之,为了给游客一种“发现”动物的感觉,动物巧妙地被地形高差、密集植物或看不见的人工屏障隔在固定的空间,甚至隔绝在鱼缸一样的玻璃房子里,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并不自由。简直是某些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

当然,我这么多牢骚还可能是这动物园排队太久,限制入园数量,7点钟到动物园,2个小时过去光在等入园排队,一个动物也没看见,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了。可是,当看到动物的后,花豹在距离我们5米不到的地方一闪而过的瞬间,在角落里找到穿山甲的时候,哪怕只听见狮子低沉的吼声,都引发内心的小激动。事实是,连观光车上的讲解是预设好的,大象、长颈鹿、斑马每天都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他们是什么心理?把自己当演员还是看客?“看,又来了一群人类,so boring.”“几点了,还有多久下班?”“今天又站了一天,回去让我儿子给我捶捶背。”还好没赶上动物表演,不然牢骚可能更多。动物园面积应该不大,走完四个步行小径加看动物的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却通过暗淡的灯光,无边的黑暗,营造出无法预知广阔感,只要投入其中便能产生置身森林或草原的感觉,的确是一种独特体验。

各族裔区域
如果真的把新加坡当成一个样板房展示区,那各族裔的街区就是里面的异域风情样板房。连马来人都有自己的一小块地区,就是甘榜格南。穷游锦囊上提到穆斯林的哈芝节,“如果在哈芝节前后到访新加坡,不妨到芽笼士乃及甘榜格南的佳节市集去凑凑”,2017年的哈芝节正是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号称要庆祝3天的哈芝节,我们在第二天过去,风平浪静,苏丹回教堂大门紧闭,无论举行什么仪式都是一个不可示予外人的世界。反观外面,聚集了一堆拍照游客和画写生的人,百来米外的著名餐厅同样大排长龙,在这中间还有一个马来传统文化博物馆,门庭冷落,我怀疑有一半时间都是我们在包馆。大多数人来这里只不过想体验一下马来伊斯兰风情和美食,然后继续隔绝在自己熟悉区域。

我们总是笼统地称东南亚,人家强调的是马来人,也就是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四个地区,没有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什么事。被殖民之前新加坡就是一个纯粹的马来地区,是苏丹王朝的权力重镇,现在这个博物馆的位置就是过去的皇宫。今天,马来人已经退缩到新加坡一个街区。博物馆相当朴素,尤其是跟早两天逛的国家博物馆对比。这些事都不能细想。可在那里看到黑白旧照片、旧电影时,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真挚。

唐人街叫牛车水,印度人聚集地小印度,包括甘榜格南,要我来粗暴地总结就是,以宗教场所为中心的民族区域,周边是小商品市场和特色美食。这些地方除了宗教建筑不同外有什么区别?甘榜格南有很多波斯地毯店,小印度有小饰品店和祭祀用的鲜花,牛车水最大的特色就是美食吧,民以食为天。

排队
我在去圣安德烈教堂的路上看见一路的长廊都贴满了红色波点,于是知道美术馆在开的草间弥生展,life is the heart of rainbow。原本打算第二天去机场买买买然后登机回家的我,立刻放弃购物投奔美术馆。

这一次出行,我们在滨海湾花园天空树排队,在夜间动物园进园排队,坐观光车排队,但都比不上美术馆。十分之一的时间看展,剩下的时间排队,排队中间我做了什么?刷了知乎上“如何评价草间弥生的作品”之类问题的每一条回答。很惭愧,两年前就看过草间弥生的大南瓜,却没想过去了解作品背后这个人。四个展厅,进每一个展厅前排队,看每一个镜屋都排队,我也怀疑,如果顺顺利利地看展,没花什么时间排队,获得的体验会大打折扣。特别在第一个镜屋,每人一秒钟参观时间,我原本没有期待,就在那瞬间视觉炸裂,匆忙决定拿出手机拍下那个场景。没人不喜欢镜屋,那样比童话还天真纯粹的世界。

正好这几天群里在讨论去故宫看千里江山图,说起看展览排队,谁不是一把辛酸泪。智能手机普及后,人类对排队的忍耐度又上了新高。排队,是人类文明的异化物。当媒体在报道看某某展览排队5个小时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看客又在想什么。即使排队能带来期待改变观感,我还是不愿意花时间排队,合理安排时间,早出门,避开高峰。珍爱生命,远离排队。

其他
除了第一天特意去伊势丹百货逛了纪伊国屋书店,后面都没留意到有书店,包括机场,可见当地书店业也都不景气。

机场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买,护肤品化妆品除外,city hall上的莱佛士广场不错,购物、美术馆、教堂、政府机构……总之这一区才是长盛不衰   的中心。

第一天去圣安德烈教堂是周六,门口是干净无人的大草坪,第二天周日,再经过教堂,成了菲佣的包场,我以为这一片区域就是当地菲佣的聚会点,类似香港中环。后来在一路,包括去机场的路上,哪里有草地,哪里就有菲佣。

没了解清楚,淘宝上买了张惠游宝,除了第一天上网速度正常外,后面几天都非常慢,仿佛回到了2g时代。以后出行还是买当地最大的运营商的电话卡。

每年8、9月印尼烧禾的烟尘,那几天貌似也没有吹到新加坡,就算有我们估计也感觉不到。谁比谁厉害啊。

啊?美食?每天早上吃酒店的自助早餐,然后出门一天,也没有刻意找吃的,基本随便吃。哦不,刻意找了一次,太晚店家关门了。时间都花在排队和赶路。买回来的叻沙味方便面还在柜子里躺着,择日再吃。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