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行

五一假期,蹭家里人的出差,去汕尾玩了三天。没有准备,没有功课。连票都是头一天买的。按城市从大到小的顺序走马观花去了汕尾、海丰、陆丰。

对汕尾的第一印象说不上好。一共只有四个站台的小站,盖了个大而不当的车站建筑,站在车站广场任何一个位置都无法看全车站顶上汕尾站这三个字。花钱而不实用的市政工程,整块石材砌的树池,带太阳能的垃圾桶。大而无用的道路,每一个红绿灯下面还有LED屏显示各类安全口号。怎么都喜欢不起来。回程从陆丰上高铁,一样的小站,一样的高大建筑。我怀疑国家是不是颁布了一个高铁站建筑设计标准之类的规范,不做成这个样子配不上大国风范,不能过审。这些年随着高铁发展,全国上下也不知道盖了多少这样的建筑,给多少人带来财富。想到这些我就不那么纠结了。

汕尾的城市新中心就是当地垄断企业信利旗下的城市广场,按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城市综合体,还没全部开业。旁边也是信利开业多年的商超。加上周边地标的酒楼酒店,这里就是繁华商圈。麦当劳与肯德基两个死对头牢牢占据着最重要的街口。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没有任何不同。而旧的城市中心则在二马路三马路一带,最老的老街是这两条路夹着的联兴街,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现在全是个体服装店。我们在三马路吃完大排档想着散步消食,误打误撞进了内街,内街有个太阳宫,刚巧又太阳生日,里面搭了戏台唱大戏。唱的是一种叫白字剧的本地剧种。度娘说是用当地福佬方言唱的,不同于潮戏,更接近梨园戏。不懂方言,看了半天没摸着门道,大约是一个官老爷,一个中间人和一个民妇之间的纠纷和调解。出来之后又经过妈祖庙,没想到还有一个更大的戏台,演员服装化妆都精致些,最重要是带字幕,这次知道是唱的叔嫂奸情。两台戏的故事背景都是古代。去看戏的都是老人小孩,小孩是凑热闹,老人是真的被剧情牵动。白字剧看起来完全没受现在政府宣传的影响,也不会为了顺应时代把现在的元素加进去,网上搜索白字剧团还有好几家,可见人家就是这么强悍地存活了下来。看旁边贴的红纸告示,纯粹就是靠的民众捐款请剧团演出,捐几万十几万的人也有。所以完全不必担心白字剧的生存。对比一下自己,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去山里的亲戚村子看过一次戏的模糊印象,甚至怀疑那是后来太迷鲁迅的社戏捏造的想象。我又问家里人,小时候有没有看过戏,他的回答很干脆:没有。

海丰的旧城中心在红场一带,按网上的说法叫东方小莫斯科(颤抖吧!)。听名字就知道跟党有关。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公园,里面的红色建筑不是难看,是很难看。传统建筑倒是极美,因为疏于管理,屋顶长满了青苔,跟黑色的屋顶形成鲜明对比,还有檐角的翘起,这种简洁中的细节变化,就是穿越了时代的美。新城市中心则在在红场不到一公里外,以蓝天广场和地王广场这两个购物中心为据点的区域。前面说了,这种新的地方都是全国复制。这个小城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这新旧两个中心区域无处不在的拥挤,三轮车、汽车、摩托车,占领了一切可以挤进去的地方,别以为行人在这里会有优势,没有了顺畅的路,谁都寸步难行。空气里充斥着喇叭声,发动机声,汽车尾气,这时我才觉得相比之下汕尾可爱多了。何况我们还在内海边看了半早上的白鹭。

陆丰因为传言很乱,搜索出来一片白粉村,我没怎么走。早上去了一下农贸市场,多是批发,那种看起来农民挑着菜到市场上卖的景象并没有。菜嘛,跟大广州都很像。没什么感受。就是看见一家摊薄饼的看呆了,只见那个阿姨单手游刃有余揉甩着面团,然后把面团甩到平底铁板,手转一圈面团就形成薄薄了一层饼皮,片刻她老公就把饼皮掀起来放到一侧。两个铁板交替做,夫妻俩配合得天衣无缝。我问他们女儿,这个怎么吃,她说就是里面包上萝卜干小菜,可以放上一天。我看这个饼就是煎饼果子皮的质感,吃起来估计也差不离。只是人家徒手摊饼出神入化,就当看到了什么了不起的戏法。

我原以为这一片都属于大潮汕地区,语言风俗饮食文化都类似,其实不然。就不说语言发音上的差异,这一带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广府潮汕客家三地交接处,历史上也从来就没有把汕尾海丰陆丰几个地区放在一个辖区。总的来说跟潮汕关系不密。到今天,由于广府文化的兴盛,众多汕尾人移民香港,带回来香港的文化习俗,跟潮汕文化就越来越远了。前面说的白字剧其实也是一个体现。最明显就是喝早茶这一习惯的形成,潮汕人一向以工夫茶引以为傲,对喝早茶这件事不以为然,他们的早餐是白粥和穷不尽的小菜。汕尾人则早已把喝早茶融进他们的生活,而城区的风气又影响着下面的市县,喝茶成了我们每天午饭的不二选择,内容也跟广州大同小异。其他饮食习惯的不同还表现在,潮州人家家户户喝茶,每一家店铺门口都摆一桌工夫茶这种习俗,在汕尾这边完全没有见到。早餐时段走遍大街小巷也没见到一家喝白粥小菜的早点摊。肠粉做法更接近广州,讲究肠粉的馅料,而不是潮汕那种在酱汁上下功夫的做法。对牛肉也不如潮汕人执着,虽然有一种叫牛肉饼的类似牛肉丸,比牛肉丸脆但没有牛肉丸弹的小吃,其他跟牛扯得上关系的食物乏善可陈。当然,我最介意的是,每次想在街上找点本地传统小吃,明明就身在旺市,触目所及只见奶茶店、香鸡排、咖喱鱼蛋、周黑鸭……这几款已经统一了中国的小吃。本地小吃已成了一种传说。这种情况在汕尾还没那么明显,越到下面的城市越突出。如果用一个样食物概括这次出行,那就是最后这天在陆丰早餐吃的汤粿条。里面有青菜,肉丸,虾,贝壳,猪心,猪肉,鱼豆腐……我还可以选择更多的料。把所有食材放进去一锅煮就叫好吃了?有选择有搭配才能叫美食。这样吃法,委婉地说叫比较原始。一句话总结,食物远没有潮汕丰富。

最后最后(前方高能预警),我为什么这么努力一回来就写游记。全拜你国交通所赐。这一路交通坎坷。高铁票有多难买,列车车厢就有多空。买到票全凭强大的个人意志。我跟某成的去程票是不同时间不同车次不同始发站。回程我提前走,终点深圳北。路上帮某成刷到晚两两个半小时的票。下午将近2点,我正得意洋洋无票从深圳北搭上回广州的列车,某成去到火车站发现他那张票是从汕尾发出(人在陆丰)。没有补票没有退路没有改签。只有退票。改乘大巴,最快买到5点后发车的票。我千算万算回到家,发现、没、带、钥匙。我就这样流落街头不知要到何时,在星巴克坐了一下午,熬到7点半练了瑜伽,现在继续苦苦地等。天朝的12306售票系统、车站的服务、高大上的车站建筑、先进的火车、车厢里对不补票不买票以及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威胁恐吓式广播,乘务员对乘客的吐槽(不小心偷听到的),外表越先进内里越落后,这是个迷一样的国度。垂泪结束行程。

  白字剧

看白字剧的要点是,光脚架在凳子上

 

超市新鲜人

没有在超市身经百战,不足以谈人生。——yoshiko

周二是超市答谢日,是师奶一周一次的囤货日。我不在超市,便在去超市的路上。出门之前我随便翻了一些置物架上的存货,打算计划一下将要去采购的物品,又没有头绪,于是决定到了再说。逛一逛就有灵感。

走进超市的第一步,就知道我错了。

密密麻麻的人,穿梭在生鲜区,叫卖声,讨论声,争执声,声声入耳。组团的师奶,0-99岁的合家欢团,骁勇善战的老头老太太,连3岁大的娃娃都会主动请缨:我也来拣。购物车把路堵得死死,没有人会对自己的车挡住了别人的路感到歉意,甚至恨不得你们都别进来,我一个人把好东西挑了。我只能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就在这时不小心撞到了一老头,我以为这种情况下有点磕碰在所难免,大家都心会,顺着方向朝对方望了一眼,瞬间那犀利的眼神狠狠的杀意,让我立刻连声“对不起”。

过去,我偶然在周末逛超市,因为这家店周围没有大型生活区,交通也谈不上便利,光顾的人寥寥无几,可以说是非常安静祥和。那种一个人拥有一整间超市的幻觉,让我对这里心生好感。有时候家里人跟我描述周二去超市的情形,我也不以为然。哪里想过自己微小的身躯抵挡不住庞大的人流。

“啊,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里”,我在周二感谢日的超市里默唱。

我没有做好规划,没有检查冰箱的库存,对未来一周要用到的食材毫无概念,一上来就乱了阵脚。只能临时抱佛脚,一面挖空心思搜索要买的东西,一面见缝插针地在生鲜区移动,一面掂量自己能提得了多重的东西回家。可商场(!)即战场,第一步没做好,后面毫无胜算可言。

听到最多的词是打折、减价、抵。销售的叫卖并不能引导消费,主推的商品未必是性价比最高的,超市里每个人对购物都有深刻见解,除了我。当然,还有一个诀窍,就是紧跟师奶团,她们团队作战,各有所长,能把握变化万千的市场。最重要的是,她们一边看会一边讨论,哪个便宜好吃,怎么挑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一圈下来总能有所收获。

我胡乱挑了一些东西,在日用品调味品零食区闲逛,而这些区连销售都无聊到要抠指甲度日。是的,能挤进生鲜区的都是超市精英,沦落在其他区域游荡的都是幽灵。

最后买单的时候,我还不忘周二有微信支付立减优惠,我以为自己终于能在那些不会微信支付的老奶奶面前展示强项,在最后时刻赢得一点点脸面,然而,当我支付完,看到这个数字。

意思是连五毛都不如?

我,职场的逃兵,超市战场的loser。


最后分享日剧《贫穷贵公子》,里面多部末华子到妈妈就是一位典型的师奶,超市达人。有一集专门讲二宫和也跟拜她为师,学习超市生存技能,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种苦中作乐也是日剧的精髓之一吧。

香港

1.
在坪洲天后宫,管理员大叔突然跟我们说话,介绍每一个物件的年代来源,很多木雕工艺已经失传。200多年的鲸鱼骨,沉香,供品桌上的木雕,门匾上的木雕。以海为生的地方,龙的意向无处不在。

后来还是说到钱上去。本地只有莲花宫、车公庙、观音庙是赚钱的。寺院管理以招投标形式外包。现这老板是生意人,高人指点行善积德投的这座庙。夜里包给专业保安公司2万5,加上其他费用每月3万多。一年30几万就是白白花出去。功德箱的钱则由华人庙宇委员会收走。说到这里,突然觉得怪怪的,神话破灭的感觉。虽然明知道箱子里的钱必定会在某个时刻开启被人收走。

2.
中环码头下来偶遇市集。milk杂志主办。就在摩天轮脚,新鲜,顺路逛进去。也不知道是这几年市集越开越多,还是我有特异功能,总能撞上市集。

市集被打造成一门生意,而不是生活方式,或以物会友的社交方式。商场靠举办市集聚集人气,杂志传媒靠市集拉近读者的距离,也拓宽自己纯粹出杂志卖广告的单一经营方式,加上音乐节、设计周,市集都是配套附属物。

在milk market,我没见到200块以下的单品。还算逛过一些市集,我的理解是手作、价格低、制作者与购买的人面对面交流。我也知道所有的市集都在往商业化方向发展,制作者不限于独立制作人,可能是团队,靠市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实际的销售可能在网店,也可能另有实体店。但是香港这个市集,太洋气。我还是喜欢那种不紧不慢、固定周期、只作消遣的市集。

3.
诚品书店,陈绮贞新出的摄影集《背对哈瓦那》无处不在,之前看人吐槽苏州诚品按姓氏排书,让陈绮贞、陈丹青、陈映真做了邻居。在香港诚品,陈绮贞成了百搭款,可以和阮义忠搭,也可以和童书搭。

偌大一个杂志区。日本杂志多,台湾杂志多,欧美杂志多,大陆杂志也有一席之地。唯独本土杂志稀罕,缺了香港视角。买了本貌似本地出版的《the good life》,回来研究一下,不过是法国杂志的引进版,内地也有出简体版。出国买made in china的喜感扑面而来。

4.
香港人走路最快,手扶电梯最快,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上菜速度应该也是最快,虽然在此之前可能已经排了一小时的队。内地只听说过吃正式餐厅排队,在香港,喝糖水排队,买饼干排队,吃牛腩面排队,喝碗粥也排队。店小人多是一回事。香港人对传统美食的认可也好,几十年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精神也好,都值得敬佩。

不过香港真心人多。他们就像满街的叮叮车,面对面开过,近在咫尺,却总能保持安全距离。逛商场如此,挤公交如此,吃饭排队也如此。当然人和人之间没有叮叮车控制得这么精确,偶然不小心碰上,立刻就蹦出一句sorry。

香港是一座陡峭的城,人多,山多,高楼更多。香港像一个塞满了筷子的筷子筒。叮叮车是双层,巴士是双层。可以的话他们能把一切公共交通工具都做成双层三层四五六层。变形金刚若到了香港也得有一个双层巴士的形象。连谷歌地图在香港,都要多一个楼层分布的侧边栏,只看平面是不够的。要找的那家店,可能隐藏在楼上。

5.
香港人服务精神之精髓,不是他们有多热情周到。是他们总能抓住顾客心理,在该热情时热情,在发现顾客有心理抵触的时候立刻改变进攻策略。一旦客人决定了购买的物品,哪怕前面耗费了再多时间,二话不说带你买单。绝无死缠烂打,死马当成活马医。甚至我说要退货,当下就给我办好了。这才是成熟的消费社会。

6.
传统的店铺周日节假日都关门大吉,连传说有30间餐厅的中文大学,都只有少数几间餐厅开放。跟游客挂钩的店则全年无休。金店和美妆店在购物区如星罗棋布,自己内部的产品摆得无处不在,正经牌子稀稀拉拉品种不全。游客越多,陷阱越多。内地人无处不在,普通话甚至要超过粤语成为主流。我要真普选的口号在城区已经绝迹,只有大学里还有踪迹。大fa好与大fa是邪教的摊子比邻而居,补丁和bug在一起也是有趣。这些都是这一回看到的香港。

hk香港中文大学,天人合一。手机直出

如果按米其林餐厅的标准,中文大学新亚学院的天人合一就属于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的景点,三星推荐。看过照片,有过想象,都不及现场美。完美的借景设计,阴天也不打折扣。